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公告 >> 中医健康讲坛

【中医健康讲坛】“沉默杀手” 糖尿病的中医防治

  • 时间:2021年2月22日
  • 浏览次数:4595

 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         本期主讲嘉宾:内分泌科主治中医师  邱爱娟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            采写:融媒记者 沈怡婧

  一提起糖尿病的治疗,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等,很少会把中医和治疗糖尿病联系在一起。的确,在降糖的力度方面,西药比中药有优势,例如病人血糖很高的时候,必须使用西药来控制。不过从综合的角度来衡量,中医药所能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小觑。
  
今天我们就来听听金沙集团1862cc内分泌科主治中医师邱爱娟谈中医治疗糖尿病。
  糖尿病在我国属高发病种之一,近年来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,目前中国有1亿多人患糖尿病。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较快,物质相对充裕,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。
  糖尿病在中医属于“消渴”的范畴,即消瘦和烦渴的意思。中医药在糖尿病的防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,除了大众常规了解的中药汤剂治疗之外,还有许多中医特色疗法对糖尿病的防治有很大益处,例如:针刺、灸法、中药泡脚或熏药、中药茶饮等。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肢体麻木、有蚂蚁爬的感觉,就会考虑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能,可以选择中药泡脚或熏药的方法,结合针灸来治疗;当糖尿病患者出现视物模糊,则考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,会对患者使用穴位贴敷、局部熏蒸的方法治疗。
  “记得前阵子有一位拿着体检报告来就诊的中年男性,空腹血糖8点多,近半年有反复口干表现,我们门诊予以糖尿病健康宣教,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,增加运动量,然后配合中药茶饮治疗,最近两次门诊复诊空腹血糖均正常。”邱医生如是说。
  严重的高血糖将导致酮症酸中毒、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,长期的高血糖可引起大血管、微血管、神经系统等并发症。因此,对于糖尿病的防治还是重在“防”,由于大众缺乏对糖尿病的基础认知和健康素养,很多人体检发现血糖高于正常时没引起足够的重视,未进行早期的干预,以至于就诊时已经是病程的中期甚至后期,因此防“糖”之路则显得尤为重要,这需要大家增强健康意识,做好自己健康的“第一责任人”,将日常起居、饮食、运动等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合理调整。
  首先,要注意饮食。秋季天气干燥,而糖尿病患者多为阴虚燥热的体质,应注意防燥。因此,秋季饮食应以甘淡滋润为主,梨、柑橘、荸荠、枇杷等秋令水果都有很好的滋阴润肺功效,但要考虑升血糖而适量使用;萝卜、黄瓜、冬瓜、花菜、白菜等应时蔬菜性质寒凉,有生津润燥、清热通便之功;开水、牛奶等流质少量多饮,可养阴润燥。另外,市面上的无糖食品,如无糖月饼、无糖饼干不等于不含糖,一部分糖尿病患者误认为可以大口地吃,不加控制。其实,无糖月饼、无糖饼干都含有淀粉,与米饭一样,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,导致血糖升高。按照传统观点,大闸蟹也是属于“肥甘厚味”之一,不论是糖尿病还是其他慢性病,都应少吃为宜。
  其次,要适当运动。适当的运动可使人体上下之气贯通,脏腑功能增强,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。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可减轻体重、改善胰岛素敏感性、改善脂质代谢,有利于控制血糖稳定。秋季干燥,糖尿病患者在户外运动要注意气温和天气变化,避免感冒和呼吸道感染,在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。因此慢跑、气功、太极拳、散步等为较合适的运动项目。
  再次,要注意保暖。初秋天气变化无常,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情况。寒冷的天气,会刺激交感神经,易使血糖升高、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,容易造成血压升高,冠状动脉痉挛,诱发心肌梗死、脑出血等,糖尿病患者本身抵抗力低,秋冬如果不注意保暖容易感冒,一旦感冒发生就容易导致感染。
  最后,要调节情绪。深秋凋零的景象,容易使人情绪不稳,情绪激动能引起交感神经兴奋,可促使肝脏中的糖原释放进入血液,而使血糖水平升高,导致病情加重或降低治疗效果。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学会控制情绪,避免负性情绪影响,保持情绪稳定。
  另外,要呵护手足。秋冬季气候干燥,人的皮肤容易因缺水而皲裂,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更容易出问题,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皮肤的润肤霜,需要注意的是,不能单用甘油保湿,高浓度甘油非但不能保湿反而会使皮肤脱水。病程长、并发症多的糖尿病患者往往因存在下肢神经病变,双足对疼痛的感觉降低,甚至失去痛觉,即使足部有损伤,也毫无知觉,这些病人必须特别注意足部检查,穿松软保暖的鞋子,泡脚时注意水的温度,一旦发现有皮肤破损,应及时去医院诊治。